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焦慮?為什么說要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
- 作者:君君
- 更新日期:
- 閱讀:266
擁有一份好工作、好事業,是每一個時代的年青人所追求的目標,在今天這個經濟換擋的大背景下尤其如此。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于現在年輕人一些工作中的現狀。
一、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焦慮?
磨人的焦慮如同無形的病毒,長久損傷著人類的精神與肉體。而現在,生命力最為蓬勃的年青人不得不更多地承擔這份彌漫的不安。
有太多的原因讓這一代人不得不焦慮:下滑的經濟增速,擴大的貧富差距,科技革命的陣痛,日益變化的產業環境等等。
這一切導致了一個直接結果,也是焦慮的直接原因:曾經的“好工作”神話,破滅了。
好工作神話是什么呢?可以用書中的一個公式來體現:
“個人努力=好好學習=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出人頭地”
回想一下,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應該都是在類似的語境中成長起來的,潛意識已經認可這樣的敘事:只要通過自身努力,完成好好學習、上好大學、找好工作這“三大主線任務”,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
但在今天,這一連串等式已經變成了一連串“不等式”。一個出色的年青人可能再也無法像他們的前輩那樣,通過個人努力,獲得合理的或者超額的回報。對生活的期許消失,又怎會不痛苦呢?
因此,年青人所需要做的,是打碎過去的經驗,重新認識自己的職業生涯,去識別新的機遇與趨勢,最終擺脫或內卷、或躺平、或撲騰的多重困境。
二、為什么說要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
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
這話聽著有些奇怪,找事情做倒還能理解,那為什么說不找工作呢?
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了。
工作是什么?可能工作這件事太過平常,每個人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存狀態,于是大家反而很少思考工作的本質。
工作的本質就是通過出賣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聽從上司或組織的指派,來換取相應的報酬。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地天經地義,但這其實是“一種在現代社會才有的極為特殊的制度安排”。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區間內,今天的工作概念其實是不存在的。
現代意義上的工作是從工業革命之后才逐漸誕生的。
生產一支筆、一個燈泡需要許多工種分工合作,于是誕生大量崗位,這些工作均需嚴格按照既定流程來實施。再疊加社會文化變革,主要體現在新教倫理和消費主義的推波助瀾,“瘋狂工作”就逐步滲透到人類的心靈中,成為一種不證自明的“美德”。
像我們今天熟知的“996福報論”、“創業睡地板”,本質都是這場社會革命所帶來的余波。而現有的工作制度發展到今天,已經體現出了扼殺勞動者活力與創造力的風險。
與之相對,“找事情做”是一直存在于人類發展史中的,無論任何時代,我們都需要做事,而這才是我們應該真正關注的方向。
“叫他工作,叫他事業,叫他職業,叫他天職,都不是叫他本名”;“他的本名,就是事,就是你想干,又能掙錢的那件事” 。
三、什么是真正理想的事業?
什么是真正理想的事業?
既然要找事做,那么應該找什么樣的事情呢?答案對每個人來講都是不同的。
理想職業大致需要滿足三個要素:天賦,興趣,社會需求。
這個可以分為內外兩部分來講。
首先,天賦與興趣都是內在的個人特質。
先談天賦。
天賦并不是令人望塵莫及的東西,你可以看作是某種先天或遺傳的特質,甚至可以說它是人人都有的某種特質,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如何發現自己的天賦呢?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一下,你的朋友會在什么情況下向你求助?或者在完成某一項團隊工作時,你的角色是什么?通過這種逆向思維,你就可以逐漸了解自己的天賦與特長所在。
那興趣呢?需要澄清一點,興趣不是短暫的刺激或者激情,它常常會隱藏得很深。比如很多小孩子以為打游戲是興趣,但如果讓他們連續幾個月打游戲,其實沒有幾個人會堅持住。隱藏于游戲之下的吸引人之處,往往是其他的一些東西,比如社交,完成目標的成就感等等。
要發掘它,通常需要許多實踐與嘗試。另外,何帆教授還建議通過做“白日夢”這樣幻想和模擬的方式,去探究自己真實的興趣所在。
社會需求是對外的方面,現在的社會需求呈現幾個特點:多變,數字化,小眾新穎。
我們現在已經清晰地看到,過往的舊職業不斷被顛覆,新需求與新職業不斷涌現。數字化讓一些小眾的需求聚攏,哺育了一批同樣小眾的職業,也打破了許多傳統職業的天花板。社會需求的變化,是新時代每一位參與到市場經濟中的勞動者都需要面臨的課題。
上一篇:中國電能成套設備有限公司公開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