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條加碼政策 3項創新政策 給力“政策包”助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跑出發展“加速度”
- 作者:君君
- 更新日期:
- 閱讀:185
為加快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我市近日出臺了《重慶市支持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以下簡稱《政策》)。這個“政策包”推出,將給全市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針對各界關心的話題,8月24日,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對《政策》進行了解讀。
重點破解原有政策的四大不足
為什么要出臺《政策》?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政策》的出臺,是貫徹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可謂因勢而謀、順勢而為。
他進一步介紹,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產業。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市委六屆二次全會要求,實施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行動,重點打造糧油、肉蛋奶、果蔬等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優勢產業。
“要增強全市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提升全產業鏈水平,解決困擾行業發展的一些難點、堵點問題,釋放產業發展的新活力,把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業打造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該負責人表示。
以食品加工業為例,目前我市共有食品生產企業3600余家,年產值達數千億元,生產加工的食品多達上百類,食品生產加工產業的貢獻率和競爭力正在逐步增長。但總量小、基礎差等問題,仍然困擾產業高質量發展。有針對性地實施相應扶持政策,才能讓這個產業發展更有基礎、更有底氣。
“對比廣東、安徽、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經驗,通過對大渡口、梁平、大足等區縣深入調研,我們發現,重慶原有的支持政策,主要存在支持政策較分散、支持對象不集中、支持方式較單一、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等四方面問題。”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政的出臺,重點解決以上問題,進一步集中政策資金資源、聚焦重點支持對象,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重慶升級打造5000億級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支柱產業集群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撐。
存量加碼、新政出臺是主要特征
存量加碼、新政出臺,是《政策》的主要特征。“十條政策,主要是基于優化調整相關主管部門資金結構、加大資金投入等措施制定的。其中,涉及加碼的有7項,創新設立的政策有3項。”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介紹,7條加碼政策包括支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支持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支持種植養殖業主參與政策性農業保險、支持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支持冷鏈流通體系建設、支持宣傳推廣和品牌建設等。
比如,支持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方面,新政將改造項目補助標準從10%提高到30%,新增了支持企業建設“智能化標桿工廠”條款。又如,為支持冷鏈流通體系建設,《政策》將第一條政策補助標準從40%提高到50%,補助上限從5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政策》加力提效的力度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享受政策紅利的對象范圍也在擴大。比如,此次支持種植養殖業主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雖然標準沒有改變,卻擴大了保險覆蓋面,讓符合條件的業主應保盡保。
3條新政則包括加大頭部和龍頭企業招商支持力度、設立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生態基金、加大考核激勵表彰力度。
比如,加大頭部和龍頭企業招商支持力度,旨在通過獎勵,引進培育一批“鏈主”企業,形成全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集倉儲和商品化處理于一體的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企業。“我們加大對考核激勵表彰力度,開展‘賽馬比拼’,對十佳園區、十佳企業給予獎勵,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和整體合力。”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真金白銀”讓企業農戶享實惠
財政“真金白銀”,可讓企業、農戶享受哪些實惠?市財政局以融合項目、貼息和擔保為例,給記者算起發展的“經濟賬”。
對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按不同標準給予獎勵,是《政策》支持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例,它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有助于推動縣域農業主導產業向園區集中,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相互融合和全產業鏈開發。今年,合川區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該園內開展定制餐飲復合調味料等業務的重慶梅香園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該項政策受益者。
梅香園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他們成功申請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央財政擬獎補資金800萬元,公司計劃自籌3500萬元,用于建設智能化立體倉庫和全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等。“這些技改項目實施,將讓我們企業年產值再增加2億元以上。”
獲得實惠的不僅是梅香園公司。今年我市已成功創建合川區、永川區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蔬菜、麥制品2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目前,我市已落實2.72億元用于支持實施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全部聚焦預制菜、重慶小面、火鍋食材等,相關企業有望從這項融合發展的新政策中受益。
又如,《政策》要求,對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百強領軍企業、百強成長性企業(以下簡稱農產品加工“雙百”企業)進行財政貼息,精準支持農產品加工“雙百”企業發展壯大。“這項政策使得有貸款的‘雙百’企業獲得貼息的比例達到100%,有利于壯大農產品加工規模,使得企業帶動農戶增收能力增強。”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市財政安排農產品加工貼息項目資金1億元已全部下達區縣,由區縣抓緊全部撥付到農產品“雙百”加工企業。
再如,《政策》要求,重慶農擔集團等政策性擔保機構對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進行擔保,擔保費率平均不超過0.6%。將擔保費率從原來平均不超過0.8%降到0.6%,更有利于調動金融機構放貸積極性,使得企業融資更加便利,擁有更多資金用于后續發展。
上月,從事毛肚等火鍋食材加工銷售的重慶同光食品發展有限公司獲得擔保貸款260萬元。待年底拿到擔保費補助后,該筆貸款的最終成本僅有0.5%。“這次貸款補助不僅申請快,融資成本還比以前低了50%。我們準備把貸款用來補充流動資金,及時購買原料,讓企業生產更有保障。”同光食品相關負責人表示。